首頁

嗨,歡迎來到品牌網

全國服務熱線:

品牌商入口
關注:  

掃一掃關注品牌網

客服微信號

關注公眾號

雍和宮位于北京市區東北角,創建于1694年,是清朝中后期全國規格較高的一座佛教寺院。雍和宮是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該寺院主要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五進宏偉的大殿組成,從飛檐斗拱的東西牌坊到古色古香東、西順山樓共占地面積66400平方米,有殿宇千余間,其前部的七座建筑為昭泰門、鐘樓、鼓樓、雍和門、雍和宮、講經殿、密宗殿,呈現中國佛教寺院“七堂伽藍”式標準布局。

官方網站:
http://www.yonghegong.cn/
門票參考:
25元(半價12元)
所在地/隸屬:
北京市東城區雍和宮大街12號
開放時間:
09:00~16:30
適宜季節:
四季
建議游玩時間:
2~3小時
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第一批(清朝)
目錄
1建筑布局
2寺廟建筑
雍和宮大殿
雍和門
永佑殿
法輪殿
萬福閣
3實用信息
開放時間
門票價格
交通指南
4歷史沿革
5佛事活動
大愿祈禱法會
喜迎新年大法會
金剛驅魔神舞

建筑布局

雍和宮坐北朝南,全部占地面積為6.6公頃,據1950年統計,共有房661間,其中佛殿238間。其建筑風格非常獨特,融漢、滿、蒙等各民族建筑藝術于一體。整座寺廟的建筑分東、中、西三路,中路由七進院落和五層殿堂組成中軸線,左右還有多種配殿和配樓。

中路建筑主要包括牌樓院、昭泰門、天王殿、雍和宮殿、永佑殿、法輪殿、萬福閣等。

牌樓院位于雍和宮最南部,大門坐東朝西,東、西、北各立一木牌坊,南側有一黃、綠琉璃磚瓦的影壁。

牌樓院北為昭泰門,中間為一間正門,兩側各有一旁門,黃琉璃筒瓦歇山頂,棋盤大門。

昭泰門北為天王殿,又稱雍和門,殿原為王府的宮門,后改建為天王殿。殿面闊五間,黃琉璃筒瓦歇山頂,重昂五踩斗栱,和璽彩畫,前檐為障日板,明、次間為壸門,梢間為壸門式斜方格窗。后檐為五抹斜方格門窗,明、次間為門,梢間為窗。殿內為井口天花,地鋪方磚,供有布袋尊者和四大天王塑像。

殿北有御碑亭,又名四體碑亭,黃琉璃筒瓦重檐四角攢尖頂,上檐為重昂五踩斗栱,下檐為單翹單昂五踩溜金斗栱,和璽彩畫,亭內立有一四方碑,上以滿、漢、蒙、藏四種文字刻乾隆帝所撰寫的《喇嘛說》。

雍和宮殿在碑亭之北,殿原為王府銀安殿,現相當于一般寺廟的大雄寶殿。殿黃琉璃筒瓦歇山頂,面闊七間,單翹重昂斗栱,和璽彩畫,前有月臺,圍以黃、綠、紅琉璃磚花墻,明間上懸雕龍華帶匾,中刻滿、漢、蒙、藏四種文字所題“雍和宮”。殿內供有三尊青銅質泥金佛像,及蒙麻潑金十八羅漢像。

殿前東西有配樓,東為溫度孫殿(密宗殿),西為擦尼特殿(講經殿),均為灰筒瓦重檐硬山頂重樓,面闊七間,后廈三間,上下層均出廊。

雍和宮北為永佑殿,原為王府正寢殿,后殿因供奉雍正帝影像而改名為“神御殿”,乾隆九年(1744)行宮改建寺廟后,改為今名,黃琉璃筒瓦歇山頂,面闊五間,重昂五踩斗栱,前后均為三交六椀棱花門窗,下有龜背紋綠琉璃檻墻,前有三出陛臺階二層。殿內正中供有三尊高2.35米的白檀木雕佛像,殿前有東西配殿,分別為額椅殿(醫學殿)和寧阿殿(數學殿)。

出永佑殿后門,即入法輪殿院落。法輪殿為舉行法事的場所,建筑平面呈十字形,面闊七間,黃琉璃筒瓦歇山頂,前出軒后抱廈各五間,軒廈均為黃筒瓦歇山卷棚頂。殿頂四邊各有一黃筒瓦懸山頂天窗,殿頂及天窗頂各建有一藏族風格的鎦金寶塔。殿內正中供奉一尊高6.1米的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銅坐像,像背后有紫檀木雕成的五百羅漢山,東西壁還有以釋迦牟尼為題材的壁畫。

戒臺樓位于法輪殿西側,系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帝為迎六世班禪進京為己祝壽、受戒而建;班禪樓位于法輪殿東側,最初是供奉藥師佛的法壇稱藥師樓,六世班禪進京時以此處為住所,樓因之得名。兩樓皆為黃筒瓦重樓歇山頂,上層九間有廊,下層二十五間南面有三出陛臺階四層。

法輪殿之北是萬福閣,是雍和宮寺廟建筑群中北端較高的建筑。閣為黃琉璃筒瓦歇山頂,重檐重樓,高25米,上、中、下各層面闊、進深均為五間。上層為重昂五踩斗栱,和璽彩畫,正中匾為“圓觀并應”;中層為重昂五踩斗栱,和璽彩畫,四周帶廊及護欄板,正中匾為“凈域慧因”;下層為單翹單昂斗栱,和璽彩畫,前后三出陛,正中懸雕龍華帶匾,上以滿、漢、蒙、藏四種文字書“萬福閣”。閣內供奉一地上18米、地下8米,總高26米的木雕邁達拉佛(彌勒站像),其主干由整棵白檀木雕刻而成。

萬福閣東西兩側分別為永康閣和延綏閣,中間以懸空閣道式飛廊相連通。綏成殿在萬福閣北,是雍和宮中路最北端的建筑,黃琉璃筒瓦硬山頂,重檐重樓,上下均出廊,面闊七間,殿前有月臺與萬福閣相連。

寺廟建筑

雍和宮由和天王殿、雍和宮大殿、永佑殿、法輪殿、萬福閣等五進宏偉大殿組成,另外還有東西配殿、“四學殿”(講經殿、密宗殿、數學殿、藥師殿)。整個建筑布局院落從南向北漸次縮小,而殿宇則依次升高。

雍和宮大殿

出雍和門,院中依次有銅鼎、御碑亭、銅須彌山、嘛呢桿和主殿雍和宮。主殿原名銀安殿,是當初雍親王接見文武官員的場所,改建喇嘛廟后,相當于一般寺院的大雄寶殿。殿內正北供三尊高近兩米的銅質三世佛像。三世佛像有兩組:一組是中為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左為東方世界藥師佛。右為西方世界阿彌陀佛。這是空間世界的三世佛,表示到處皆有佛??臻g為橫向,所以又叫橫三世佛。各地大雄寶殿供三世佛的,多為橫三世佛。雍和宮大殿的三世佛則表示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時間流程,說明無時不有佛,即中為現在佛釋迦牟尼佛,左為過去佛燃燈佛,右為未來佛彌勒佛??臻g為宇,時間為宙,意為宇宙無處不佛。正殿東北角供銅觀世音立像,西北角供銅彌勒立像。兩面山墻前的寶座上端坐著十八羅漢。大殿前院中兩廡是“四學殿”。

雍和門

兩碑亭之間,便是雍和門,上懸乾隆皇帝手書“雍和門”大匾,相當于漢傳佛教的山門、天王殿。殿前的青銅獅子,造型生動。殿內正中金漆雕龍寶座上,坐著笑容可掬、袒胸露腹的彌勒菩薩塑像。大殿兩側,東西相對而立的是泥金彩塑四大天王。天王腳踏鬼怪,表明天王鎮壓邪魔、慈護天下的職責和功德。彌勒塑像后面,是腳踩浮云,戴盔披甲的護法神將韋馱。

永佑殿

出雍和宮大殿,便是永佑殿,單檐歇山頂,“明五暗十”構造,即外面看是五間房子,實際上是兩個五間合并在一起改建而成的。永佑殿在王府時代,是雍親王的書房和寢殿。后成為清朝供先帝的影堂。永佑是永遠保佑先帝亡靈之意。殿內正中蓮花寶座上,是三尊高2.35米的佛像,系檀木雕制,中為無量壽佛(即阿彌陀佛),左為藥師佛,右為獅吼佛。出永佑殿,便到法輪殿。左右兩側為班禪樓和戒臺樓。法輪殿平面呈十字形,殿頂上建有5座天窗式的暗樓,有5座銅質鎏金寶塔,為藏族傳統建筑形式。

法輪殿

法輪殿是漢藏文化交融的結晶。殿內正中巨大的蓮花臺上端坐一尊高6.1米的銅制佛像,面帶微笑,是藏傳佛教黃教的創始人宗喀巴大師。這尊銅像塑于1924年,耗資20萬銀元,歷時兩年才完成。宗喀巴像背后,是被譽為雍和宮木雕三絕之一的五百羅漢山,高近5米,長3.5米,厚30厘米,全部由紫檀木精細雕鏤而成。五百羅漢山前有一金絲楠木雕成的木盆,據說當年乾隆帝呱呱墜地后三天,曾用此盆洗澡,俗名“洗三盆”。

萬福閣

出法輪殿,便是高25米,飛檐三重的萬福閣。其兩旁是永康閣和延綏閣。兩座樓閣有飛廊連接,崢嶸崔嵬,宛如仙宮樓闕,具有遼金時代的建筑風格。萬福閣內巍然矗立一尊邁達拉佛(彌勒佛),高18米,地下埋入8米。佛身寬8米,是由七世達賴喇嘛的進貢禮品,用整棵名貴的白檀香木雕成。據說乾隆帝為雕刻大佛,用銀達8萬余兩,這尊大佛也是雍和宮木雕三絕之一,還有一尊木雕三絕在萬佛閣前東配殿照佛樓內,名金絲楠木佛龕,采用透雕手法,共有99條云龍,條條栩栩如生。

實用信息

開放時間

雍和宮全年對外開放。

具體開放時間:

冬季:每年11月1日----3月31日:9:00----16:00。

夏季:每年4月1日----10月31日:9:00---16:30。

門票價格

全票:25元(半價門票12元)

免票

1.離休干部憑離休證免票參觀。

2.現役軍人憑士兵證免票參觀。

3.“八一”建軍節,現役軍人及武警官兵憑有效證件免票參觀。

4.殘疾人(含殘疾軍人)憑殘疾證免票參觀。

5.6周歲(含6周歲)以下或身高1.2米(含1.2米)以下的兒童憑有效證件免票參觀。

半票

1.6周歲(不含6周歲)—18周歲(含18周歲)未成年人、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下學歷學生(不含研究生、成人教育、業余大學、夜大函大等)憑學生證或有效證件半價優惠。

2.60周歲以上(含60周歲)老年人憑老年證、身份證等有效證件半價優惠。

3.持有本市社會保障金領取證的人員半價優惠。

交通指南

1.乘坐地鐵2號線、5號線在雍和宮站下車。

2.乘坐13路、684路公交車請在國子監站下車。

3.乘坐116路、117路公交車請在雍和宮站下車。

4.乘坐特2路、18路、62路、606路、909路、44路、800路、858路公交車請在雍和宮橋東站下車。

歷史沿革

雍和宮原址為明太監官房??滴跞辏?694)始建,初為雍親王府。雍正即位后,將其中的一半改為黃教上院,另一半作為行宮,后行宮為火所焚,遂于雍正三年(1725)年將上院改為行宮,稱“雍和宮”。

雍正十三年(1735),雍正帝曾停靈于此,宮中主要殿堂的綠琉璃筒瓦均換為黃琉璃筒瓦。

乾隆九年(1744),雍和宮改作正式的藏傳佛教的寺廟,并成為清政府掌管全國藏傳佛教事務的中心。

解放后,政府于1950年、1952年、1979年,進行全面修整,并于1961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對外開放。

1957年10月,北京市人民委員會公布了包括雍和宮在內的北京市39個文物保護單位。

1961年3月,雍和宮被國務院列為全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佛事活動

大愿祈禱法會

大愿祈禱法會,又稱善愿日,傳大召,藏語稱:曼蘭欽摩,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的重要節慶。明永樂七年(1409),已經在西藏享有盛譽的宗喀巴大師,為了紀念釋迦牟尼,純正佛法,在拉薩大昭寺舉行了大愿祈禱法會。此后,宗喀巴每年都舉行大愿祈禱法會,并形成慣例。

清康熙末年,這項活動傳到北京,首先得到朝廷的支持。雍和宮因為是皇家寺院,從此,每年舉辦大愿祈禱法會。雍和宮在每年農歷的正月二十三日(大建為二十四日)至二月初一日為法會日期,其中正月二十九日(大建為三十日)、二月初一日兩天要跳金剛驅魔神舞。

喜迎新年大法會

正月初一日,標志著新的一年開始。在清代,每年此時,清宮要從雍和宮派36名僧人,在中正殿誦《迎新年喜經》。如今,正月初一日凌晨兩點,僧人們就起來到殿上,誦《大威德金剛經》、《吉祥天母回供經》直到天明。初一晨,僧人們又伴著渾厚、深沉的鐘聲,穿過一道道院落至法輪殿,誦《永保護法》等經文,祈愿世界和平,國泰民安,一年風調雨順。

此日到雍和宮禮佛的人特別多,信眾們虔誠禮佛、燃香、轉經。從他們靜靜的祈愿中和幸福的笑臉上,可以看出對于生活的滿足和對未來充滿著信心與希望。

金剛驅魔神舞

金剛驅魔神舞,藏語稱為“羌姆”,蒙語稱為“布扎克”,蒙漢結合語義稱“跳布扎”,俗稱“打鬼”。它是以西藏土風舞為基調,吸取本教儀軌和印度瑜伽宗面具舞的某種形式而成。為藏傳佛教的一種密乘宗教舞蹈。

金剛驅魔神舞,是戴著藏傳佛教具有象征意義的面具,隨著鼓、鈸、莽號等法器的節拍,抑揚進退疾徐有序的舞蹈,為驅邪逐祟、祈求吉祥的宗教儀式。從佛教上來講,跳金剛驅魔舞以圣者及眾多護法和他們的眷眾之身份翩翩起舞弘法布道,消滅諸如“黑魔如扎”之類惡魔邪障,以保護佛教事業的興旺和百姓安居樂業。跳舞時,舞者身、口,意需與本尊、護法相應,結手印并執法器,口誦真言,心想本尊,護法威儀,以息災、調伏的密法驅魔除祟儀式。就此舞本義來講,所稱“邪魔”,主要指人類本身的弱點和惡念,也就是“我執”。

相關知識文章

網站提醒和聲明

本站為用戶提供存儲空間服務,凡本站注明"由注冊用戶上傳提供“的內容,均屬于用戶提交或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觀點,版權屬于用戶或相關權利人。如有侵權、虛假信息、錯誤信息或任何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在第—時間刪除或更正。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66,国产精品中文久久久久久久,久久这里精品国产99丫e6,国产美女福利